杠精形成的心理原因?
一段诉诸情感的煽情话语常常会掩盖和模糊事实本身,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听众自身在智力上的懒惰。
逻辑学里,语言有着两种重要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表达或激发情感。
如「欧盟及其成员国根据《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第二条明定禁止执行死刑」这句话是在传递信息,而「死刑是残忍的,不人道的」这句话则是在诉诸情感。
相对于传递信息,人们通常更吃诉诸情感的那一套。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丹尼尔·卡尼曼就曾提到一项实验,与其告诉人们某种濒危动物的统计数据,不如详细讲述单个动物的悲惨故事,后者往往能获得人们更多的同情。
诉诸情感产生的效果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达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 例如「激素」与「荷尔蒙」说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但在中文的语境里,后者总能让人产生与两性相关的联想。
- 而像「家庭纠纷」这样的词,则是会消解许多造成严重伤害的暴力行为。
但并非传递信息的语言就一定更加明确。在这类语言里面,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模糊性与模棱两可性。
一个模糊的表述存在并不清晰的边界,让人无法判断某种情况是否适用于这个表述。诸如爱,贫穷,富有,普通这样的词,都是一种模糊表述。而「净资产超过200万但不超过300万,且年收入超过15万但不超过80万的家庭为中等收入家庭」这样的表述则是明确的。
模棱两可的表述则是说一种表述有不止一种明确的解释。例如「他走了」可以理解成某人去了其他地方,也可以理解成某人去世了。
模糊的表述与模棱两可的表述简要区分就是,前者的解释包含在连续范围之内,后者则是允许有离散情形出现。
怎样劝解对付爱钻牛角尖的人?
学会区分一段表述中传递信息部分与表达情感部分的内容十分重要,许多看似很有说服性的话语,当你真的拆解完之后,才能发现当中的诸多蹊跷。
例如这段话:
「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上的石头跟我们自家后院的石头没什么大的区别,知道了蝌蚪能在无重力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已经把全球秩序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了。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去关注一下我们所在的土地上的问题?比如什么导致了贫困,以及为什么失业率如此高居不下?」
这段话后续的结论是美国应该把花在太空探索和国际事务上的开销降低,把更多资金用于解决国内事务上来。
但这段掷地有声的话其实经不起太多的推敲。当你真的重构这段话,当中的逻辑链大概是这样:
- 我们的太空探索局限于研究普通的石头和像蝌蚪这样的动物。
- 普通的石头和蝌蚪这样的动物相比于国内的贫困与失业来说不那么重要。
- 现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已经恢复了良好秩序,唯独我们自己没有。
- 我们现在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在把资源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 因此,我们应该把资源用在解决国内事务上。
重构之后,我们也更容易去判断这段话的前提与结论是否正确,追问诸如「井井有条」,「贫困」这些模糊表述以及「秩序」这类模棱两可表述的具体含义等等,而不是被一段看上去慷慨激昂的表述所迷惑。
你这么喜欢抬杠下一句
当然,我们平时生活中用不了这样较真,就像刘翔平时走路也不会跟跨栏一样。只是当有人想要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在你脑海里灌输什么东西时,记得要踩一脚刹车,把你的系统2给请出来。
原文:
C书喜:《未来简史》中也说了类似的事:宗教却并非只管伦理判断,它总是包含事实声明,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其中的事实声明和伦理判断分辨出来,然后用科学反驳其中的事实声明部分,然而对于宗教的伦理判断,科学是无法反驳的。
低智商-啧啧啧:好喜欢看林老师抽丝剥茧讲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